有一种行为叫执着,有一种精神叫坚持,纵是二十年暑寒交替,七千三百日日出日落,出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历史传奇。这个人就是一代君王勾践。
英国哲学家培根言:“读史使人明智。”面对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史的浩瀚,作为龙的传人如何去“读”,怎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给人以警示的字符,“越王勾践”纪念铜章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也为今天的人们用另一种方式研读一段历史提供了另一种平台。
画面用“视窗”的方式展开历史的画卷,正面宽边的边缘除了底部纪念章的主题及铸造单位的刻画之外,未加任何的修饰,稳重的方形造型通过四角射线与内方形的相连,赋予了纪念章极强的纵深感和画面的立体感,视觉很“给力”。主题画面席草而坐的勾践虽形体槁枯,身边也没有了一代君王理应享有的歌台舞榭的生活,没有了山珍海味、群臣拥伴的帝王荣耀与尊严的点缀,但正是这样一种生活,这样一种环境,修练了勾践苦心人、天不负的坚韧,才有了后来复国雪耻的胜利。
事实上,今天来品读“勾践”这段历史,不是来评判吴越战争的孰对谁非,而是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从中去体味“卧薪尝胆”的超人意志,去印证生于忧患的哲学观点。这种既无形又有形的“精神形态”在纪念章的整体构图中表现得非常“有形”。主景人物“勾践”盘坐的躯体,紧握有力的双手,钢针般的头发,昂扬的头颅,用近乎等腰三角形的人物构图比例,营造出勾践刚毅坚强的人生轨迹,线条拉出的脖颈与坚毅聚焦的目光刻画出勾践不气馁、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状态。杂乱的柴草与上部打开、而内无一物的器皿以及顶悬苦胆,对应出的是勾践身处的环境,作为一代君王,不是没有舒坦温暖的寝具,不是没有舒心可口的菜肴,而是因为不想忘记那段屈辱,不敢忘记身肩的使命,胆再苦,没有心苦,薪再刺,总比马圈强,苦身焦思,只为手中之剑重新出鞘,用剑光去点燃胜利的礼花。
剑,终于出鞘。这一次,因有了薪和胆的注入,经过铮铮铁骨的淬炼,剑变得锋利无比,所向披糜。结果,也路人皆知。从画面里,我们由表再见了一代君王的尊容,及里即品读了勾践“卧薪尝胆”的不屈意志。但,历史不仅仅在于读,更在于缅怀。因为,用行动铸就的“胆剑”合一已成为龙的子孙一代又一代铭记的一种精神,剑,也因勾践的原因而成为“天下第一剑”。
至此,作为与正面的呼应,大铜章的背面从那一段历史的风云际会中走出,停在了永恒见证这段历史的“越王台”。从图案上初一看,和诸多人物纪念币(章)的表现手法没什么两样,但却符合历史的演变进程。吴越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勾践帝王的生活也早已不复存在,但其灵魂铸成的卧薪尝胆、胆剑合一的精神却长存于天宇之间,用“越王台”的名义永久铭记。
让人赞赏的是,铜章虽只有80MM见方,但其背面图案设计却尤如小纪念馆一坐,从越王台的建筑中我们再次聆听到了“精神”不朽的乐章,从“勾践,春秋末年越国国君,曾与吴国交战,大败,入吴为奴,养马三年余。释放返国后,卧薪尝胆,奋发图强,重用范蠡、文种等能人,使其国势日益强盛,终于灭吴,成为了东方的霸主。”的碑文中重温了勾践励精图治的人生大片,从下边远古的人像形态中感受到了古吴越文化的魅力内涵,更从一把欣长的青铜宝剑中领略到了中华先民们的聪明才智和人类文明的深厚底蕴。
简洁的元素,传递出如此丰厚的思想内涵和深广的象征意义,使我们不仅限于对大铜章表相图案及艺术冲击力的喜爱,更多是从大铜章的深处再次感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的“胆剑”精神,而这种精神更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甚至于任何一个时代均如此的需要,两者的合拍,使大铜章既留住了历史的脚印,又注入了当下的体温,这难道不是勾践大铜章真正的精髓意境?
胆和剑,让我们永远记住了勾践,因为“卧薪尝胆”的精神永存。而勾践大铜章,则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两个人的名字:卢延光、陈坚,因为画坛与币坛两位大师思想的碰撞,产生的艺术经典同样不朽。
联系人
电 话
微 信
Q Q
联系人
电 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