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能开当铺的都是成功者
礼崩乐坏之时盗亦无道了
明朝的货币银子唱主角,纸币成了废纸,铜钱在成化元年(1465年)以后也有了一席之地。
允许使用铜钱之后,除了国初的洪武通宝,对前代旧铜钱也不禁止,只禁用私铸的小薄伪钱。不过,前朝旧钱在使用时要减值,二当一用。当时并没有立刻铸新钱,一直到中后期的嘉靖年间才开始铸“嘉靖通宝”。
嘉靖皇帝雄心勃勃,下令民间只许用好钱,禁止用劣钱,也就是只许用新的嘉靖通宝和正规的洪武通宝。这个政策看起来好,但是有个问题容易被我们忽略,这就是:只许用好钱,实际上等于剥夺了民间的一部分财富,民间人士当然不服。
在首都北京的民间,就有人暗中与朝廷较量,纷纷关闭了钱市,致使铜钱不能兑换,流通量严重不足,结果导致物价飞涨。
嘉靖皇帝没有办法,只得放开禁令,旧钱用就用吧,但是规定嘉靖通宝要比洪武通宝价格高一倍。
从他以后,各代皇帝在位时铸的钱都要比前一代皇帝的钱价值高出一倍,一代一代地递增,就等于悄悄地在搞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民间的盗铸也盗出了新花样。
明朝继元朝之后,社会道德水准也在往下走,盗铸分子连起码的工序都不耐烦完成,把铅片、铁片剪成圆圈就当钱用,连铸造的工夫都省下了。
继嘉靖以后的几个皇帝都铸了年号钱,从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到崇祯,各自都有通宝钱,其中的万历通宝较有特色。万历钱是仿嘉靖钱制式,有“金背”、“火漆”、“镟边”三种,“金背”是钱背涂有铜粉,似金,因此民间就有了这个俗称;“火漆”是用火将钱背熏成黑色;“镟边”是钱边都特别加工镟磨过,非常圆润。
至于“天启通宝”,还闹出了一个笑话。就在元朝末年闹起义的时候,红巾军的领袖徐寿辉在江西铸过一种“天启通宝”,在他的根据地和其他义军的管辖区都流通过。那时朱元璋参加的队伍,也是红巾军系统,所以留下了一批那时的“天启通宝”,后来就存在他自己的皇库里,久而久之就给忘了。
两百多年后,熹宗朱由校登极,要拟定年号并铸钱,恰好这时有人在皇库里发现了徐寿辉的“天启通宝”,便向上报告。朱由校问大臣:这是哪一朝的钱?大臣们孤陋寡闻,拿着这些锈迹斑斑的老钱,都不知道来历。查遍了史籍,也毫无线索。
这件怪事,闹得朱由校晕晕乎乎。他小时候有个乳母叫客氏,一直伺候着他到现在,跟他关系非同一般,客氏听说此事,几句话就解开了小皇帝的心结。她说:此钱是天降吉兆,预示钱币源源不断,是上天启动钱源。
朱由校闻听大喜,当下就决定把新年号叫做“天启”,铸了天启钱。不过,小皇帝的这个天启钱与徐寿辉的那个,在“启”字和“宝”字上有明显的不同。
明朝中期以后的小额交易,用的都是铜钱,所以政府铸铜钱还是有利可图的。那时候朝廷在各省都设立了钱局,铸钱给本省使用,只是各省的钱局,没有中央政府那么高的觉悟,铸钱纯粹就是图利,为了省原料,铸出的铜钱往往质量极劣。
官钱如此,民间盗铸的就更加不堪了,钱薄得一碰就碎,文字轮廓都模模糊糊,拿在手里只勉强看得出有个钱形而已。
崇祯12年(1639年),内外战事吃紧,朝廷需用大量的钱,但是税赋已经很重,再加税已无可能,于是就在铸钱上打主意。
铸钱原料不够,崇祯皇帝就下令把内库所收藏的古代铜器都拿出来,交给宝源局铸钱。但就这样也不够,只好大量掺杂铅砂,铸出的钱极薄,百文摞在一起还不到一寸高,掷地即破碎。
崇祯通宝的品类很多,钱背的文字也多达十几种。其中有一种,是背面铸了奔马图案的“花钱”,俗称“跑马崇祯”,这个钱不大像是官铸的,很可能也是私铸的。此钱一出,民间大哗,有人还编出了“一马乱、灭天下”的童谣,广为流传。后世有人附会说:“一马”就是指兵部侍郎马士英,因为他一贯排斥异己,不是个好东西。也有人说,那是指李闯王。“闯”字,不就是一马破门吗?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命中的克星的确就是李闯王。
崇祯即位后,因财政吃紧,做了一个裁撤驿卒的轻率决策,让米脂汉子李自成下了岗。从此,这莽汉就加入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中,最终把崇祯皇帝送上了西天。
其实崇祯一朝的阶级压迫,还不算最甚,起码比万历末年要好,而经济问题才是亡国的导火索,只不过历史学家在总结经验时,都不大从这个角度谈而已。
接下来,天下大乱,又是一个轮回。眼前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要推翻前一个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了,农民领袖们都有问鼎中原的志向,李自成铸了“永昌通宝”,张献忠铸了“大顺通宝”,后来的孙可望跑到云南,也铸了“兴朝通宝”。
明朝终于在起义军围困北京城的隆隆炮声中灭亡了。明亡后,清军入关,江南、闽、桂都有过昙花一现的南明小朝廷,其中福王铸了“弘光通宝”、鲁王铸了“大明通宝”、唐王铸了“隆武通宝”、桂王铸了“永历通宝”,使用寿命当然都不可能长。
“燕子楼头蝴蝶梦,桃花扇底竹枝歌。”明朝一切的繁盛,都随着秦淮河水流走了,惟留下几个金陵名妓的韵事,稍稍能让人记住曾有一个王朝叫做“明”。
今天,若在秦淮临河人家推窗看,当年明月仍在,不过还是叫人感叹——兴衰成败,何其速也!
联系人
电 话
微 信
Q Q
联系人
电 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