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古董,乱世黄金”。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藏急剧升温。湖南是文化大省,也是文物大省。收藏,对于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助推文化强省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从产业角度而言,“收藏经济”也很被看好,前景不可估量,藏家们在把玩艺术珍品同时,还会带来巨额财富增值。可见,收藏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从今天起,本报“特别关注”将就湖南收藏市场以及醴陵瓷、长沙窑、湖南字画、黑茶、红色收藏等有关湖南本土特色收藏,陆续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热!热!还是热!”业内人士这样评价这几年的收藏市场。
当珍奇的古玩、精美的艺术品从玩家手里由“美丽的观赏物”逐步转变为可以为资本提供保值、增值的“美丽存单”时,湖南收藏也伴随着这股全国性热流急剧升温。据省收藏协会估计,目前省内收藏大军已逾百万之众,其中加入省收藏协会的会员就达7000余人。
然而,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收藏大军的背后,湖南收藏也正面临不少困惑。
文化追求与投资需求,助推收藏热升温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主导着古玩收藏,国家收藏是收藏的主体,民间收藏则一直扮演着补充者的角色,因而始终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规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湖南收藏协会会长张一兵说。其实,由于古玩艺术品历时久远、数量众多且遍布民间,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国家收藏都无法把天下珍宝尽收囊中,放在国家博物馆的仅仅是少数。
事实上,民间收藏是古玩艺术品乃至文物收藏的主体,绝大多数藏品都是在民间得到保护,并有序传承。多年来,中国的民间收藏为国家抢救了很多国宝。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收藏甚至比国家收藏还重要。
省收藏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安国向记者介绍了湖南收藏发展的脉络:“改革开放以前,湖南收藏大多在地下暗地里进行,中间还夹杂着一些走私、破坏、盗卖文物等不法行为。改革开放后,慢慢地半公开化,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逐步红火起来。1992年,长沙宝南街开办了第一家艺术品市场;1996年,市场转移到了清水塘,经营得红红火火;2004年,湖湘艺术品市场开张;2009年,湖南古玩城开业。湖南收藏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升温。”
湖南,到底有多少件藏品?由于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省收藏协会仅给出了“高达数百万件”这个笼统数据,其中湖南省博物馆馆藏12万件,各地、市国有博物馆馆藏20多万件,其他藏品均散布于民间。
伴随着湖南省经济快速发展,藏家资金不断累积,经营经验、收藏经验不断增加,湖南的收藏品市场日渐热闹,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端、从零散开放式到集约化封闭经营管理的发展过程。林安国介绍:“从湖南省文物商店鸣锣开张20多年来,民间收藏品市场的发展,经历了清水塘古玩市场的兴盛到现在韭菜园古玩艺术品一条街的形成。比较知名的有湖南古玩城、清水塘古玩市场、湖湘艺术品市场、坡子街湘韵阁古玩市场等。”
收藏热升温,还体现在拍卖会、展览会的频繁举行。近年来,省博物馆不断引进新的内容,如国宝走进湖南,开辟《金鹰纪实》博物馆翻箱底栏目,长沙市博物馆和长沙市收藏协会共同推出2009年“长沙市文物精品展”等。在省收藏协会指导下,一些地方成立了各行业性分会和红色收藏等专业委员会,并形成了拍卖制度,将湖南国际商品拍卖公司请进来,组织月拍、季拍,使藏家与拍卖公司实现双赢。此外,还适时举办各类展览会,如湖湘名人书画、中国红瓷、长沙窑、民间古玩、钱币票证、红色收藏等交流、交易展览会,尤其是2007年请进了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组来长沙,对收藏品市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市场的繁荣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湖南省三湘书画院常务副院长郭晓其认为,在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股票、房产等成为投资热门是必然的,但当人们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从简单赚钱过渡到精神追求的更高层面,而这种精神追求或多或少又与自己的爱好、信仰以及传统文化发生一定关联,中华古玩和收藏品正好可以承载这样一种情结,同时又能承担投资品的职能,这就让大家找到了同频共振点。
“这几年国际收藏热的兴起,使中国古董出现了价格暴升、价值回归的好局面,这种氛围带动了国内的收藏热情。很多人认为,收藏一件好古董,既是财富的体现,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其保值增值功能得到了完美体现。”郭晓其说。
本土藏品丰富,却遭遇流通瓶颈
湖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杰地灵,是闻名全国的文物大省,因而收藏产业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本土藏品非常丰富。著名的有唐代古长沙窑瓷、宁乡古青铜器、江永女书、湖南湘绣、醴陵釉下彩瓷、近代湘军名人字画、红色收藏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文物艺术品。近年来,瓷器方面又开发了中国红、现代长沙窑、现代醴陵窑等工艺精湛的现代收藏精品,书画方面则有一大批艺术造诣较高的书画家脱颖而出。
琳琅满目的本土收藏品既为湖南收藏埋下了富矿、提供了便利,也为收藏者带来了丰厚收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以10年为期,长沙窑藏品的增值一般在15倍以上,而醴陵的“毛瓷”则普遍增长20至30倍,部分藏品更翻了50倍以上。
然而,湖南收藏也遇到了流通不畅的瓶颈制约。
“投资品必须在流通中才能实现增值,湖南收藏的劣势在于流通性较差。” 张一兵说,湖南人的性格是讲究冒险、敢为人先,但对收藏极为保守,推崇“财不露白、低调秘藏”。不像北京人玩收藏,玩的就是心跳,几千万的清代兽头、上亿的瓷器,说买就买;也不像上海人玩收藏,玩的是新潮、务实,图的是真正的收益与回报。北京人、上海人的共同特点是讲究收藏品和资金的流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收藏艺术品不流转,资金不流通,市场就无法发展,产业化就无法加速。湖南正缺乏收藏品、资金的良性流动。
收藏品的流通分为个人间流通、市场流通、拍卖流通3种途径。其中个人间流通是传统的流通方式。
市场流通方面,目前在省会有清水塘古玩市场、湖湘艺术品市场、坡子街湘韵阁、省文物总店等收藏品市场,各地市也普遍建立了收藏品市场。但市场体系建设大多不够完善,除长沙清水塘古玩市场、省文物总店运转较好外,其他市场都举步维艰。
记者最近在长沙城北的湖湘艺术品市场调查时发现,该市场没有明显的市场标识,市场布局也比较杂乱,除了古玩店还有汽配、家电和超市杂陈其间,很多店家都没有开门,开门的店家也基本没有顾客,很多店主聚在一起打麻将、玩牌。而谈到清水塘古玩市场,多数资深玩家表示,在这里交易的大多还是普通品和低端品,赝品也充斥其间,实力藏家在此出手的意愿较低。
收藏品拍卖市场,湖南省只有湖南国际商品拍卖公司、楚晟斋、艺术玩家等几家初具影响力的拍卖机构。林安国认为,湖南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虽然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但有逐步走好趋势。如在省内影响最大的“湖南国拍”,2009年每次拍卖会只有几十万元的交易额,但到2010年9月的拍卖会就猛增至300来万元。“虽然总额还很低,但有了很大进步。”
林安国说:“总的来说,拍卖的氛围和影响力还没有培育起来。拍卖公司做的宣传少,实力藏家不愿意拿出高档次的东西,大买家的购买意愿也不强烈,湖南本土的大买家和大卖家都愿意去北京拍卖会出手。”
“2008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宫廷家具拍卖会就运作得非常成功。首先把实物大费周章搬到煤老板云集的山西进行展览,然后在《人民日报》做了一个整版的推介,结果当年的拍卖会拍品无一流拍,每一件都拍到了3000万元以上。如果湖南的拍卖也能将氛围烘托足,规模肯定也会越做越大。” 林安国说。
以红色收藏为主导,设立主题特色市场
收藏如何从民间自发的逐宝行为,变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湖南本土的收藏大家提出了建议。
“应该说,湖南收藏产业已初具产业化雏形,有藏品、有市场,但离真正成熟的产业化还有很大距离。”林安国认为。
湖湘收藏文化内容丰富,流散在民间的藏品数量很大,对涉及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物和可再生的现代工艺品,其市场需求也在逐步增大。张一兵说:“重中之重是要加快湖湘收藏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湖湘收藏产业化发展。产业化和市场化是相辅相成的,市场化是产业化的基础,艺术品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被社会认可,也只有有了广阔的市场,艺术品才能上档次、上规模,收藏业才能真正整合产业资源,壮大产业实力,最终真正实现产业化。”
虽然目前湖湘收藏文化产品颇受青睐,有的产品如名人字画、湘绣、中国红瓷、女书等已远销海外,有的古董如长沙窑、醴陵窑、衡山窑、明清青花瓷等已被大收藏家收藏,但从总体上看,湖湘收藏文化产业仍然投资偏小、规模不大,交易市场建设过于分散或过于偏远;交通不便,信息各自封闭,生产经营协作差,有的甚至为眼前利益互相拆台。
张一兵建议,湖南总规划应以红色收藏为主导,各地市抓住本地区特色,打造特色市场。如长沙有历史文物、长沙窑,株洲有醴陵窑,湘西有木雕,邵阳有竹刻,衡阳有衡州窑与衡山窑,这些地方可以各自围绕自己的主体,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性主题市场,使市场拥有聚集效应。
张一兵透露,省收藏协会希望在长沙市马王堆设立一个市场。这里交通便利,场地广阔,既有历史文化遗迹,又有市场规模,是比较理想的首选地。
当然,收藏产业的健康繁荣还需各方共同努力。张一兵说,目前政府从资金、人力、物力上没有形成支持体系,省市博物馆、省文物总店、省收藏协会没有形成合力,这很难使湖南收藏文化产业化。
张一兵认为,省市国有文博部门对民间收藏能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建议多主办一些类似“走向盛唐”、“国宝回故乡”之类的精品展,并适时开办一些收藏知识培训班,请专家授课、专家鉴定,加强引导,不断提高藏家和经销商素质。文物商店多组织精品展拍,提高收藏鉴赏水平,培育收藏氛围。国有文博部门可采取文化公司运作,在本单位下成立文化公司,集策划、礼品、交流、拍卖等为一体,最终形成集团化运作的上市公司。
林安国说,对于藏家而言,藏品需要向公众展示,将信息传递出去,才能让社会知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才能随之提高。作为民间藏家展示的最高形式就是建立私营博物馆,藏家可以利用博物馆的有利条件,提供展出、研究、拍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
省收藏协会副会长曹志德认为,除了私人收藏,企业收藏也是很重要的民间收藏组成部分。企业收藏是一个企业实力、历史渊源与企业文化的象征。在国外,越大的企业往往就是越大的收藏家。民国时期,我国企业收藏基本与世界同步。上世纪40年代后,因战争、政治等原因,企业收藏开始衰落。如今国内企业不太重视收藏,对收藏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虽然近年来这种意识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比较落后。
“其实,作为企业可投入资金从事收藏文化产品生产、开发、收藏,使资金成倍增值。大企业家可以投入资金进入收藏行列,把收藏作为企业运作的一个增值部分。”曹志德建议。
联系人
电 话
微 信
Q Q
联系人
电 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