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收藏品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这和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参与邮票收藏过程中,很多的邮票收藏者都会或多或少的犯一些错误,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邮票收藏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判断。
1、不同类邮品量价比:
我们常见这样的邮评:“纪特邮票发行量高达千万,而某个系列(如邮资封片等)邮品量少价低,该系列发行量最多几百万,少的不过十几万,相比之下发行量少且价格很低,全套市价也不过几千元,价值被市场严重低估,极具升值潜力,是长期投资的首选品种。”
其实,不同种类的邮品有不同的性质,不能放在一个水平线上比。票、封、片等不同类的邮品,各自的属性不同,人们的收集范围也是各有不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收集邮票的爱好者人数也都会高于收集其他邮资票品的人,各类邮品的发行量也正是在此前题下来决定的。各邮品板块之间不能简单地以量价比来分析谁更有潜力,决定量价比关系的因素,取决于收集人数的规模,人人需求与部分人或极少人需求的邮品不能放在同一量价比上衡量。
2、发行量与集邮总人数比:
在一些邮评文章中常见类似的内容:“面对上千万的集邮大军,该邮品不过几百万的发行量,僧多粥少,求大于供,必然造成价格的攀升。适时投资,先人一步,必有丰厚回报。”
此类推断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并不尽然。全国上千万集邮者(此数字暂不说准确与否)并非都收集同一类邮品,由于每一位集邮者自身的爱好、习惯和经济能力的不同,各自都有一个有限的收集范围。有的只集JT邮票,有的爱好极限片收藏,有的仅对实寄封感兴趣,有的则专门收集纪念邮戳,还有的收藏集邮文献等,集藏的种类和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如果片面地将某种邮品发行量的多少硬套在全国集邮的总人数上来分析其投资和升值潜力,肯定是不现实的。
3、以前期历史价格预示后期价格:
某一种邮品在上一轮邮市高潮中曾创下历史最高价,随着邮市跌入低谷,价格会大幅度回落,此时其后市会被一些人看好。常见一些分析文章说:“某邮票在前一轮行情中曾攀高到若干元,现邮市低迷,价格回落,风险已释放,水分已挤干,此时正是逢低吸纳的良机。”
以前期历史价格预示后期价格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对于某些属人为短线炒作而出现暴涨的邮品,因在市场浮躁下其价位属人为拉高,经过了一场大浪淘沙式的行情调整后,市场对其有了准确的定位。有些邮品在挤掉热炒起来的泡沫价格而回落后正是其应有的价格,这样的邮品一般来说很难有再次“风光”的机会了。
4、发行量与存世量:
一般来讲,随着时间的推移,邮品由于使用和消耗以及保管不当等原因,其存世量会小于发行量。这种现象对于早期邮票尤为明显,但就现阶段新邮来说,就无法与早期邮票相比了。新邮发行以后,一部分被集邮爱好者购买,一部分在邮商手中处于市场流通状态,一部分成了集邮公司的库存而使用量很少,尽管也开发出不少邮品销售到社会,但仍然没有多少被社会各界收藏,存世量几乎等于发行量。简单地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存世量越来越少”是对集邮者和投资者的误导,起码新邮在短时期内是难以达到的。
5、发行量相同的邮品市价也应该接近:
这样的邮评我们并不鲜见:“A邮票与B邮票发行量相同,而前者价格达上百元,后者仅几十元,后者有极大的补涨空间。”这是典型的量价比的误区。应该承认,发行量相近的邮品,市场价格确有存在较大价格差的现象,影响邮品价格的因素不仅仅是发行量,还有题材、设计、印刷质量以及套票的枚数、票幅和人们的喜爱程度等综合因素。存在一定的价格差是市场自然规律的必然结果,忽视其他条件而单以量的相当来定论其补涨潜力是不准确的。
6、以某一邮品总值与入市资金总值比:
有些邮评文章在分析某一邮品时,常以单一邮品的总值与入市资金总值来论证其投资优势。如说:“某种邮品发行量为几百万,面值为几元,总值不过几千万,如果入市资金联手炒作,极易收尽该品种,其价格必然走高,先期入市,必有厚报。”
邮市的邮品数以千计,品质上也各有千秋,炒邮大户也好,中、小投资者和普通集邮爱好者也罢,有的看好小型张,有的钟情小本票,有的关注邮资封片,选择投资的对象也是五花八门,大家所投资的品种绝不会仅集中于某一种或某几种的。所以说,这种用入市资金总值与某一邮品总值相比较的方法是不切合实际的。